首页 > 科普大全

广州市防癌体检价格公开

科普大全 2024-06-15 09:48:02
广州市防癌体检价格公开这是最近困扰很多网友的一个问题吧,大家都不知道如果解决,相信大家看完这篇心中会有答案的,边看边学,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吧。

广州市防癌体检价格公开

近年来,随着我们生活环境的恶化,各种癌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也在不断提前,这让都市人“谈癌色变。”由于普通体检对癌症的早期发现缺乏针对性,一种名为“防癌体检”的一揽子检查应运而生。

据专家介绍,防癌体检与普通体检有很大区别,是针对癌症的一种更专业的体检方式。肿瘤防治专业人员通过体检、抽血化验和先进仪器,可以发现鼻咽、肺、食管、胃、肠、肝、宫颈、卵巢、前列腺、乳腺等器官常见肿瘤的“蛛丝马迹”,从而采取早期干预措施和治疗措施,将肿瘤消灭在萌芽状态。

防癌体检项目

定期癌症体检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常规项目、必要时进行内镜活检、影像学诊断,以及检测肿瘤相关血清标志物。

常规项目:常规体检、大便潜血、肛门指检、脱落细胞学检查、胸部平片、腹部平片、腹部及盆腔b超及部分腔内超声。

内镜检查:内镜检查是肿瘤诊断的重要手段,可用于检查中空器官和体腔,可发现癌前病变和粘膜原位癌。内窥镜检查可以发现X线和CT无法发现的肿瘤,并可以进行活检。

影像诊断:胃肠造影、尿路造影、CT、MRI、动脉造影等。FCT,美国引导穿刺活检和E-CT;正电子放射性核素显像-PET等。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肿瘤标志物是肿瘤发生和增殖过程中反映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物质,由肿瘤细胞自身或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反应产生。

防癌体检不能代替健康体检。

在广州,包括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内的许多医院都推出了防癌体检项目。有的单位甚至直接将防癌体检列为员工年度体检。但专家建议,防癌体检应在单位健康体检后进行,或在防癌体检套餐中增加必要的健康体检项目。

防癌体检的目的是早期发现癌症,但它不能取代健康检查。对心脏、肝脏、肾功能、血糖、血脂、血压等进行体检,对于在早期掌握身体的一般状况和发现一些都市人高发的“生活方式”疾病有其独特的优势。

常见肿瘤筛查建议

乳腺癌:对于20 ~39岁的女性,建议每1 ~3年请医生进行一次体检(触诊)。对于40岁及以上的女性,建议每年进行一次乳房x光检查,同时请医生进行体检。

肺癌:年龄在45岁以上,或有长期吸烟史,每年吸烟指数超过20包(吸烟年数×每天吸烟包数),或长期在密闭环境中工作,或长期在灰尘颗粒较多的环境中工作,或有家族史的人群。

结直肠癌:建议从50岁开始筛查结直肠癌,受检者应遵循以下筛查方法:结肠镜检查-每10年一次。粪便隐血试验(FOBT)-每年进行一次粪便隐血试验或粪便免疫组织化学试验。结肠镜检查-每5年一次。

胃癌、贲门癌和食管癌:建议进行上消化道造影——每两年一次。

宫颈癌:宫颈癌筛查应在首次性交后3年开始-宫颈涂片(TCT)和盆腔检查应每年进行一次。

前列腺癌:50岁及以上的人应每年请专业医生进行一次手指检查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查。对于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人来说,上述检查应在45岁开始。

肝癌:对于长期大量饮酒者、慢性乙肝患者、肝硬化患者以及长期从事化学药物的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超声检查,必要时进行肝脏增强CT检查。

防癌体检套餐

鼻咽成套价格为350.5 ~ 2190.5元。

EB病毒抗体:VcA-IgA,EA-IgA,(80元)

EBV-DNA定量PCR检测(80元)

体检:(25元)

间接鼻咽镜检查(3.5元)

电子鼻咽镜(162元)

鼻咽CT平扫+增强(680元),造影剂另算。

鼻咽及颈部MR平扫及增强(1840元),造影剂另计。

乳房552元

乳房触诊

CA15-3(138元)

乳腺彩超(135元)

乳房x光检查(279元)

宫颈和卵巢1084元

妇科检查(8元)

宫颈TCT(200元)

人乳头瘤病毒检测(检查宫颈是否感染人乳头瘤病毒)(350元)

子宫附件、膀胱及周围组织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35元)

CA125(查卵巢癌)(138元),

CA199(检查卵巢癌)(138元)

宫颈癌筛查(115元)

专家建议,预防疾病首先应改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控制和减少疾病发生的可能性;二是每年定期体检,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第三,在早中期对重大疾病进行综合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div】【/div】【div】【/div】【div】【div】【div】【/div】()功能,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编辑:叶圣德)

()特殊文章,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标签: 价格   体检   广州

生活百科 健康养生 科普大全 经验问答
Copyright 百科网 备案号:冀ICP备2022029337号-5本站图文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