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大全

谭先杰、冯唐、马良坤畅聊“子宫情事”:女人要自知

科普大全 2024-06-28 19:24:01
生活中有许多朋友问小编谭先杰、冯唐、马良坤畅聊“子宫情事”:女人要自知,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解决一下这个问题,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谭先杰、冯唐、马良坤畅聊“子宫情事”:女人要自知

一个并不富裕的海报背景板,几十个听众,一场新书发布会。规模不大。但为了这次发布会,冯唐凌晨5点专程从广州赶到北京,协和医学院妇产科怀孕教授马也来到现场。出差在外的北京协和出版社社长袁钟专门录制了这台录像机。

活动的主角是谭仙杰。他写了一本关于女性的新医学科学书籍——子宫事务。

作为中国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教授,拥有近40万粉丝的微博大V很淡定,很敬业。他喜欢写科普,认为科普就是慈善和责任。

就在新书写作前,他似乎爱上了这样一种分享科普的感觉,写了一段话:或许,近期会出一本关于女性常见生殖健康问题的小说。为了便于故事的展开,我准备把主角设定为我的梦中情人——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产科医生。

新书发布会上,三位大咖聊科普,聊“子宫事件”。

(以下内容根据新书发布会嘉宾发言整理,有删节。)

谭贤杰:一个男性妇科医生的子宫事务

我一直对科普很感兴趣。2013年开始参与一些健康科普电视节目的录制,也在医学专业媒体上发表了很多关于子宫的科普文章。当时反响不错,我意犹未尽。

于是在2014年和向阳教授一起编辑了《协和医生谈妇科肿瘤》,很快成为该领域的畅销书。不过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风格比较传统,属于问答形式,普通读者可能不会太“感冒”。我开始思考是否可以用轻松的形式写一些科普书籍。

怎么写?这个比较麻烦。

男博士写男人的时候,能写得游刃有余,就是用词过多也潇洒酣畅;女博士可以毫无顾忌地写女性,甚至连文字都被认为是前卫和新潮的。只有男医生写女性的时候不能为所欲为。如果他们稍微不合适,就被认为是流氓,淫秽。所以,我决心“硬装”,“复古”。(注:本书采用引经据典的风格,被中国工程院院士郎景和称为“一种创造”。)

在书中,我通常用战争来解读女性子宫及其周围的故事。其实人与疾病的斗争是一场战争,病人是主力,医生只是友军。有时候,我会有意无意地用男女之事来类比。虽然我没有达到弗洛伊德以性解释一切的水平,也没有像冯唐哥哥那样把男女之事写得非常娴熟的能力,但我还是觉得男女之事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事情。不然为什么情色八卦这么吸引眼球?

这本书第一卷出版后,反响很好。因为种种原因,我停了两年才重新开始写作,写下一卷。是什么让我坚持写作?因为很多读者总是拿着书找我签名,我记得有个耐心的读者甚至拿着一本有笔记的书和我讨论,每一本都有笔记,让我很感动。

还有一件事让我感受到了科普的责任和重要性。一个医学生给我发来微博私信,说很感谢我的子宫事务。她说自己在准备考研的阶段看了这本书,收获很大。面试时,她用书中的句子回答了老师,得了高分,最终被录取。我感到很欣慰。

应该说是儿子催我写的最强烈最积极。儿子现在小学二年级。他很喜欢看我手术的视频和器械,每次都甩不掉。他对父亲做手术感到惊讶。另外,我儿子班上有很多有时间有能力的家长,他们也经常参加学校的公益活动。因为我是医生,几乎没有参与过,所以不能给他带来“爸爸来了”的快感和自豪感。他觉得写书很有前途,我不能让他失望。这是我继续写作的动力。

至于为什么新书是112倍?我希望纪念林博士诞辰112周年。林博士教郎景河院士写科普,郎景河院士指导我们写科普。科普是科学家的责任,我们是这种精神的传承者。

最后,希望《子宫事件》能让女性自怜,让男性关爱女性,希望更多女性拥有健康,希望更多家庭少一些遗憾。

冯唐:天生不骄傲的人,写作的时候要给自己打气。

我很兴奋能赶上早上5点的航班。作为一个口吃者,我通常会说三点钟。

第一,认识自己。每个人都应该正视自己的身体,尤其是女生。除了改善自己的身体,更重要的是由内而外的了解自己,倾听自己的身体需求,了解自己的知识。

我的博士论文是关于妇科肿瘤和卵巢癌的发生。当时看了很多评论,做了很多科学实验,越来越觉得人类要完全了解自己,彻底征服身体上的困难还很遥远。既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就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第二,不是天生骄傲的人,要多关注自己。我记得我第一本书出版的时候,没有前任那么热闹。那时候互联网很少见,手机也不是特别新。基本上是诺基亚,没有人。第一次发了3000份,只卖了一大半。我特别心灰意冷。后来有人鼓掌。像我们这种天生不骄傲的人,一定要写下来,给自己多加点气,不要停。只要我们有表达自己的欲望,我们就会继续写下去。我们真正看到的,写下来,写多了,某种程度上是在做善事。

第三,给自己,坚持自己的“套路”。原来我一直想尽可能多写点东西。有人会说,一看就是冯唐写的,因为已经有一些所谓的“套路”了。顺其自然,想写就多写,坚持自己的套路。形成套路不容易。

马:科普就是传承。

20世纪20年代,协和医院妇产科告诉住院病人如何给孩子洗澡。当时到了农村小院,就给他们讲了洗手的基本卫生知识。

林医生一直在给我们讲产科的这个事情,“怀孕不是病,怀孕要预防”,也就是病前防病的理念。怀孕不是病,而是为了让自己更健康的疾病预防。20世纪70年代,林博士带着我们的郎景河院士做科普。郎院士说10000份科普手稿要1000块钱。当时在火车站,一个老太太提着一个小筐,卖科普书,藏着什么东西问乘客看?一看就是“新婚夫妇必读”。

现在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一个视频直播的采访,可能有上万人在线。知识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帮助他们更好的解决问题。

随着“互联网+”浪潮的兴起,我们也有了自己的妇产科互联网平台,把我们的知识和视频放在上面,让我们的声音被听到,让大家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怎样对自己有好处。

现在谈到一般健康,总是强调预防。首先要做好普通人的健康教育,让大家知道自己的问题是什么,在真正需要的时候去医院。另外,要普及基层医生的科学知识。在一些二三线城市,医生有时候并没有患者了解的多。

我们做好分级诊疗,科研写作,在此基础上,是我特别想做的事情,也是协和妇产科很多同事努力做的事情。

()专题文章,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标签: 情事   子宫

生活百科 健康养生 科普大全 经验问答
Copyright 百科网 备案号:冀ICP备2022029337号-5本站图文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