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求医新方法——电话咨询、微博问诊

生活百科 2024-07-01 14:24:01
生活中很多小伙伴不了解求医新方法——电话咨询、微博问诊这件事,今天小编针对这个问题做了这篇文章,详细内容我们来看一下。

求医新方法——电话咨询、微博问诊

近日,重庆中山医院发布消息称,已有近30名医生开通微博,搭建“微诊”专家组,为网友提供呼吸、骨伤方面的咨询。现在排队等五个小时五分钟,没到合适的科室挂号,找不到合适的专家,让很多人不敢去医院。在看病难的环境下,一些新的就医方式悄然出现:看病前可以通过电话与专家沟通;看病后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在线问诊、‘微诊’等方式解决;去医院太麻烦,但是找“准私人医生”就方便多了...那么,这些方法真的能给我们带来健康和便利吗?

电话、微博成为新的就医方式。

7月4日23时34分,刘女士焦急地对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包说:“包奶奶!宝宝96天,母乳喂养,偶尔一天咳嗽两次。他的体温、哺乳、睡眠都挺正常的,精神也不错。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处理?”

不到10个小时后,她得到了包的回复:“咳嗽是正常的生理防御性反射,是清除呼吸道异物的唯一好方法,对身体有益。所以宝宝轻微咳嗽,家长不用担心。”刘女士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微博的快捷方便让她避免了带孩子去医院。尽管存在争议,但像包蓝秀医生这样的“微诊”仍然受到广大网友的支持,成为很多人喜欢的新方法。

湖北省恩施市王先生采用的方法也很新鲜。他在夫妻生活中出现了“不可告人”的事情,却因为羞愧不敢去医院,而是在虚假广告的欺骗下自己买药治疗。结果,他的病情恶化了。无奈之下,他想到了去北京治疗。

如果直接从恩施到北京就医,王先生要穿越2324公里,花400多元买一张卧铺票,坐20多个小时的火车。疾病让他感到尴尬和恐惧,更让他焦虑的是北京的专家号很难挂上。他不知道要走多久,也受不了两地之间的折腾。

这时,我在某网站上看到的“电话咨询”服务,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与专家通话15分钟,需要200元。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他拨通了北京某三甲医院男科专家的电话,从中了解到自己的病情,并得到了在当地医院完成基础检查后再来北京进行plus治疗的专家建议。“更重要的是,我觉得更放心了,”王先生说,他对这种新方式非常满意。

虽然私人医生制度在中国还没有完全破冰,但类似的“准私人医生”正在逐渐增多。7年来,只要孩子不舒服,上海的杨女士就找到了联系已久的儿科医生。她通过朋友认识了这位医生,然后努力维护双方关系,逐渐把他发展成了“私人医生”。孩子小的时候,杨女士经常请医生来家里治疗。现在她年纪大了,积累了更多的知识。一般她会先电话解决。杨女士认为这样的方式不仅减少了去医院的次数,而且因为医生对孩子病情和用药的了解,让她更有安全感。上海海事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医学律师柳椰告诉记者,据他所知,越来越多经济条件较好的人愿意花钱“聘请”私人医生,双方会私下签订协议。

受路途遥远、就医等待时间长以及某些疾病性质的影响,这些新的“就医”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采用。以“电话咨询”为例。记者在国内某知名医疗网站上看到,该服务开通仅一两年,已有超过62000名患者通过该方式直接联系专家,可供选择的全国专家超过3300名。专家每次15分钟的电话咨询费一般在100-300元不等,有的高达500元。

让医生少走弯路,但不能代替正常的诊疗。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些新型“就医”方式的便捷性赢得了患者的诸多认可。那么,医生对此怎么看?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综合一科主任闫军开通电话咨询服务一年多,期间接待了2000多名患者的咨询,满意度接近100%。她说,家访时经常遇到很多外地患者,往返北京要花很多时间和金钱。“病人的病情确实需要指导,但是看病很不方便。这是我开通这项服务的初衷。”

“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本身是以沟通为主,往往需要长期随访。与其他疾病相比,使用电话沟通有一定的优势,可以为患者解决一些紧急问题。”严军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她从来不在电话里给病人诊断,主要给他们提供三种服务:一种是帮助有心理困惑的人分析原因,给出大致的判断和建议,比如去哪个医院挂哪个科室,推荐什么。二是为一些患病时间较长的老患者提供随访建议;三是引导有情绪和心理困扰但不一定有病的人。

最近刚刚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的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男科主任郭军也赞同这种做法。他一直在网上回答网民的问题。“往往很难用语言把病情描述清楚,电话咨询更有针对性。比门诊长15分钟,”郭军说。电话咨询可以让患者初步了解自己的病情;其次,可以引导外地患者在当地做完初步检查后再来北京,省时省钱。对于男科这种稍显私密的疾病,也可以帮助一部分人放下心理负担,避免因乱就医而被虚假广告所蒙骗。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教授、中国皮肤科医生协会会长朱学骏自去年开通微博以来,已拥有超过51000名粉丝。1300多条微博全是回答疾病咨询,是名副其实的专家“微诊”。几乎每条回复的最后,他都会加上一句:“以上是根据你的说法提出的建议,供参考。”

虽然有网友在微博中提醒他,南京某医生因为开处方打官司风险很大,但朱教授还是庆幸自己通过这个平台普及了一些基本的医学知识,为部分患者解决了用药和治疗的困惑。他说:“皮肤病是常见病。很多人习惯自己买药,不去医院。另外,大部分皮肤药都是非处方药,人们在买药的时候有很多困惑。作为医生,我觉得我有责任坚持下去。”

然而,专家也承认,这些新方法有相当大的局限性,与真正的诊断和治疗有很大的不同。闫军直言:“通过电话沟通获得的患者信息非常单一,很难形成体系,无法下定论。而且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不能做出诊断和明确诊断。电话咨询不能完全代替正常的诊疗。”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骨科医生表示,由于无法进行体检,仅依靠电话和照片,医生在很多情况下很难给予客观的指导。为此,他多次拒绝开通电话咨询服务。此外,一些专家对提供医疗咨询服务的网站平台提出质疑,认为其收费不透明,难以为患者提供真正符合其病情需求的服务。

像“医生指南”,而不是“主治医生”

“从现行法律来看,‘微诊’、‘电话咨询’、‘准私人医生’并不违法,这是医生自由执业权利的自然延伸。"上海海事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医学律师柳椰告诉记者,仅仅提供信息咨询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涉及具体治疗,会有一定风险。因为医生在给病人看病或者进行相应的检查之前,很难对病情有一个客观的了解,这样会给诊断和治疗埋下隐患。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主任医师田向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做了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他说,“这些新方法都相当于‘指导医生’,而不是‘主治医生’,它们在医生和患者之间提供重要的信息传递,是两者之间的中间环节。”

田向阳建议,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学习或咨询有关养生保健的知识,也可以咨询如何就医、联系专家、确诊后如何恢复。但如果涉及到具体的诊疗,还是要去医院。这是对自己最负责的方式。郭军还提醒我们,千万不要指望通过电话咨询就能解决病情,诊断其实是一个非常细致复杂的过程,一定要谨慎。

至于“准私人医生”的做法,柳椰认为,私人医生制度将是大势所趋,这不仅会方便患者,也有助于医生发挥自己的价值。但目前我国缺乏相关法律保护,一般只有在建立信任的前提下才可行,否则医生将承担很大风险,甚至可能被指控“非法行医”。

(编辑:谭)

()专题文章,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标签: 咨询   电话   方法

生活百科 健康养生 科普大全 经验问答
Copyright 百科网 备案号:冀ICP备2022029337号-5本站图文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