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验问答

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盘点我国二十四节气有哪些

经验问答 2024-01-31 10:24:01
生活中,有许多的朋友最近问小编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问题,那么小编收集整合后,今天为大家分享关于的相关文章,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盘点我国二十四节气有哪些

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什么?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的骄傲。这里应该有掌声,我们应该捍卫属于我们的东西到底,时间会证明一切。

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第11届常会于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会议中心举行。11月30日下午,经评审,委员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测太阳周年运动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下简称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的周年运动,认识一年中季节、气候和物候的变化规律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我国古人将太阳每年的运动轨迹分为24等份,每等份为一个“节气”,合称“二十四节气”。具体来说,它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长夏、小满、忙中、夏至日、小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初霜、立冬、小雪、大雪、冬至日、小寒和大寒。“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我国传统历法体系和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套时间认知系统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200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九华立春,班春劝农,石阡说春被列入非遗扩大名录;2014年,三门冬节、壮族首霜节、苗族赶秋、安仁赶枝被列入该非遗项目扩展名录。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的黄河流域。基于对该地区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时间序列变化的观测,它们作为农业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渐被全国各地采用,并为多个民族所共享。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这一非遗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农耕的指导作用逐渐减弱,但它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仍然具有各种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这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显示了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出席本次常会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表示,“二十四节气”成功入选代表作名录,不仅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这一遗产项目有助于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重要性的整体认识的一致认可,也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保护传统知识和实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文化融入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然而,“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将以此为新起点,按照既定的保护规划,与相关社区、团体和个人积极落实一系列保护措施,切实履行各项义务和责任,让更多的国家、社区、团体和个人认识和了解“二十四节气”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创造条件确保相关社区和团体发挥重要保护作用,同时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传承保护行列,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为确保“二十四节气”的存续和代际传承,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直接领导下,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协调单位、中国农业博物馆为牵头单位,协同相关社区和团体,于2014年5月成立了“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组”,共同制定了《二十四节气五年保护规划(2017-2021年)》,共同约定了相互的责任和义务。内乡县雅博物馆、湖南省安仁文化馆、浙江省杭州市花垣县非遗文化馆、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县非遗文化馆、衢州市柯城区九华乡妙园村委会、三门县亭旁镇杨家村村委会、贵州省石阡县文化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天等文化馆等相关社区将建立并依托二十四节气学习基地。以中国农业博物馆和中国民俗学会为代表的社区团体长期从事“二十四节气”相关文献、传统知识和民俗实践的保存和研究,将为这一非遗项目的保护提供智力支持,并分别负责收集、收藏、展示研究、宣传推广等工作,承担专业机构和专业学会的职责。

二十四节气是什么?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的周年运动,认识一年中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规律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我国古人将太阳每年的运动轨迹分为24等份,每等份为一个“节气”,合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长夏、小满、忙中、夏至日、小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初霜、立冬、小雪、大雪、冬至日、小寒和大寒。“二十四节气”指导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和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套时间认知系统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根据天文学,我国劳动人民将其分为两部分:春分和秋分,这意味着白天和黑夜是平等的;至日(夏天的至日和冬天的至日,它们分别不是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的到来)和李思(立春、长夏、立秋和立冬,它们分别意味着四季的开始)。当太阳位于黄经0度时,太阳光直射赤道,这就是春分点;当太阳位于黄经90度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这是夏季至日;当太阳位于黄经180度时,太阳直射赤道。这是冬天的至日。二十四节气其实是一个“时刻”,而不是一个“日子”。在地球公转和自转期间,由于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公共轴的倾角为23.5度,因此太阳的仰角在夏季中午较高,冬季较低,这影响了一年四季的温度和季节。为了让我们的祖先了解寒暑的气候变化,决定耕作的进度或作为日常生活的参考,古代历史学家规定,从冬季至日到次年冬季至日的回归年时间应分为十二等份,这被称为中气;那么,中性气的两个等份称为节气,这是二十四节气的来源,而这个节气的制定方法称为“平气法”。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中华先民经过几千年实践创造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物候变化和掌握农时的工具。

它们大多反映了气候。例如,在夏季高温、夏季高温和夏季高温中,“夏季高温”的意思是热。小暑意味着它还没有达到最热的时候,大暑是最热的时候,而大暑是炎热即将结束的那一天。小寒和大寒意味着天气越来越冷。小寒还没有到最冷的时候,而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雨水预示着降水的开始,雨量逐渐增大。谷雨说,雨水多有利于谷物的生长。白露表示气温已开始下降,天气转冷,早晨草木上有露水。第一次霜冻说天气越来越冷了。小雪和大雪表示小雪的开始,小雪和大雪表示降雪的程度。其中,有八个节气:立春、春分、长夏、夏季至日、立秋、秋分、立冬和冬季至日。象征气温变化的节气有五个:小暑、大暑、大暑、小寒、大寒;反映降水的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初霜、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其他四个节气,如惊蛰、清明、小满和忙碌,反映了物候现象和农业活动。例如:“蛰”意味着地下动物开始出土;“清明”意味着草木茂盛、天气晴朗;“小饱满”是指夏季作物的种子开始饱满;“芒草”意味着带有芒刺的作物(如小麦)已经成熟,夏季播种开始。


标签: 二十四节气   盘点   成功   中国

生活百科 健康养生 科普大全 经验问答
Copyright 百科网 备案号:冀ICP备2022029337号-5本站图文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