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季德胜蛇药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健康养生 2024-06-27 02:36:02
季德胜蛇药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这是最近困扰很多网友的一个问题吧,大家都不知道如果解决,相信大家看完这篇心中会有答案的,边看边学,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吧。

季德胜蛇药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为弘扬中国第一代蛇医季德胜以德治病、传承大爱的精神,推动国家非遗药物创新应用,在季德胜诞辰120周年之际,中国中医药学会在北京召开学术研讨会。

10月13日下午,由中国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季德胜先生学术研讨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医药卫生专家、学者、两院院士、国医大师及相关领导出席,共同探讨季德胜及其传世六代的“季德胜蛇丸”在各种疾病中的应用。

季德胜是一代名医,也是“绝世蛇人”。他的一生充满传奇,与毒蛇紧密相连。季德胜自幼随父学习捕毒、驯毒、采药,积累了丰富的治疗蛇毒的经验。经历了新旧社会两个世界,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无限关爱,1956年,季德胜毅然将流传六代、有200多年历史的纪氏蛇伤方无偿捐献给国家。

鉴于季德胜在蛇伤治疗领域的特殊贡献和高尚的医德,他于1958年被推选出席全国英雄大会,受到了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后来中国医学科学院聘请他为特聘研究员,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蛇伤专家。季德胜蛇药已经成为国家拥有的秘密蛇药。作为我国中医药瑰宝,被列入国家绝密配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长期以来,季德胜蛇丸不仅在中国让无数蛇类受害者起死回生,在中国,在坦赞铁路建设工地,在越南抗美战场,在印度、斯里兰卡受蛇影响的村庄,作为主要的援外药品,也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近年来,中国的医学专家带来了季德胜蛇丸,帮助一带一路沿岸的越南和柬埔寨建筑工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毒蛇毒虫日益减少,适用人群也发生了变化。生产厂家和医学科研人员将目光转向蛇药产品的延伸开发,使得季德胜蛇药在病毒性肝炎、带状疱疹、腮腺炎、胃炎、烧伤、皮肤病、肿瘤等疾病的临床应用不断增加。

研讨会上,国医大师陆认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如何在世界医药之林发展,必须结合原创思维和现代技术。廖院士、刘新元院士指出,季德胜蛇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对治疗毒蛇咬伤等疾病非常有效。中医药治疗是我国肿瘤治疗的重要特色,其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季德胜蛇药在抗病毒方面也有很强的临床效果。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季德胜蛇药的作用机理,拓宽季德胜蛇药的应用范围。

中国工程院院士廖致辞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新元致辞

研讨会上,国医大师金世元指出,季德胜一生致力于蛇药研究,为解决毒蛇伤人问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一种独特的特效药。除了蛇伤,对皮肤病也有很好的疗效,尤其是对带状疱疹。金世元认为季德胜蛇药在拓展疾病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尤其是对于肿瘤疾病,可以利用中医基础理论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国医大师金世元致辞

研讨会上,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朱国本认为,季德胜蛇药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半个世纪都没有结束。要进一步发掘纪德胜当年发明的蛇药的原始思维和基本结构,在原理深刻的基础上扩大应用范围。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也受到现代医学的启发。1960年以来,《季德胜》中蛇药的“临床新用途”屡被发现,如对皮肤病、肿瘤的疗效,为其深入开发和临床拓展提供了经验。我们应该坚持这样的探索。

研讨会上,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病因病机研究室主任于志敏就中医急救第四宝——季德胜蛇丸做了专题报告,介绍了季德胜蛇丸成为第四宝的可能性、原因及意义。通过查阅和分析季德胜蛇药研发后的所有临床报告,对病毒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一些急性危重疾病均有较好的疗效,真正体现了中医药文化的特色。在G20峰会上,中国郑重承诺用中医药解决超级细菌问题。季德胜蛇药能否在超级细菌和超级病毒的应用上做出一些好的贡献,是我们所期待的,也是中医药研究者应该努力发展和实践的。

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病因病机研究室主任于志敏致辞

研讨会上,精华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朱春林董事长介绍了“季德胜先生的思想与文化”。朱春林说,作为历史传承,精华制药独家生产蛇片60多年,并不断加大科研投入。蛇片以“疗效第一、创新驱动、规范设计、基础临床学术互动”为指导思想,对皮肤病(水疱、腮腺炎、丹毒等)等数十种疾病均有良好疗效。),肿瘤,癌痛,痛风性关节炎等等,除了毒蛇咬伤。季德胜精神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精华制药将继续坚持创新文化和仁者文化的传承,让中医药文化代代相传,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内容仅授权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专题文章,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标签: 研讨   学术   创新

生活百科 健康养生 科普大全 经验问答
Copyright 百科网 备案号:冀ICP备2022029337号-5本站图文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统计代码